阿济格为什么不是旗主,阿巴泰的后代
爱新觉罗·阿巴泰,满洲正蓝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庶妃伊尔根觉罗氏的儿子,清朝开国元勋。阿巴泰曾征讨东海窝集部乌尔固辰、穆梭二路,征讨扎鲁特部,攻克杏山,攻破蓟州等州县,被封为多罗饶余郡王。顺治三年,爱新觉罗·阿巴泰逝世,后追谥为“敏”。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 阿巴泰的母亲伊尔根觉罗氏,万历十四年与努尔哈赤成亲,是他的第七房妻子。伊尔根觉罗氏出身一般,生前没有受过努尔哈赤的宠幸,死后也没获过任何哀荣。她连生卒年月都没有留下,在清朝史书中甚至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阿巴泰母亲地位较低,直接影响到他日后在诸兄弟中的排位。不过,因为在年龄上的优势,阿巴泰比诸弟较早参与征战,较早建功立业,所以努尔哈赤对他还是比较器重的。 万历三十九年,年仅23岁的阿巴泰第一次奉父命率军远征。当时,北方宁古塔地方(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一带)的首领僧格、尼喀礼到努尔哈赤居住的赫图阿拉城进贡,努尔哈赤赠给他们铠甲40副。从赫图阿拉至宁古塔,路途遥远,僧格、尼喀礼携铠甲行至绥芬路(今黑龙江绥芬河流域),被乌尔固宸(在今俄罗斯境内比金河一带)和穆棱(今黑龙江省穆棱河流域)二地的部落抢走。努尔哈赤几次派人追索未成,便派遣阿巴泰和大将费英东、安费扬古率兵一千攻取乌尔固宸和穆棱二地。这是阿巴泰参加的第一次远征。 这次远征,对青年阿巴泰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历练。从此,开始了他30余年的戎马生涯。 天命三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征伐明朝,阿巴泰随征。攻克抚顺城时收降明游击参将李永芳。李永芳官职虽低,却是第一个公开投降后金的明将。努尔哈赤极力笼络,授予他三等副将,统辖抚顺降民,并将阿巴泰的女儿嫁给他。此后,李永芳对内对外称“抚西额驸”,竭尽忠诚报效后金。李永芳的9个儿子,后来都做了清朝的高官。 天聪时期 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极继位之初,封赏诸贝勒并赐宴。赴宴的诸贝勒中,地位最显赫是代善、莽古尔泰、阿敏、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岳讬。阿巴泰虽已38岁,因只是个贝勒,座位排在了诸和硕贝勒以下。眼瞅着诸弟侄觥筹交错、开怀畅饮,他深感脸上无光,心中郁闷不乐。回到府第,不禁对属下大发牢骚:“今后我再不赴宴!”“战则我披甲胄而行,猎则我佩弓矢而往,赴宴而坐于子弟之列,我觉可耻。”努尔哈赤生前,有蒙古亲戚来访,阿巴泰曾与四大贝勒一起出见,如今随着诸弟侄逐渐长大,自己的地位每况愈下。皇太极听到他的牢骚话,未予理睬,只命臣属做些说服工作。谁知阿巴泰的怨气不仅没消,反而越来越大。 天聪元年十二月,皇太极因为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昂坤杜棱归附后金,所以在盛京皇宫八角殿设大宴,召诸贝勒做陪,阿巴泰拒不参加,借口是“没有像样的皮裘可穿,皇上原先赐的皮裘已改制成两件,给儿子们穿了”。实际原因是“出席宴席,如果座位于小贝勒之列,感到很羞愧!”。皇太极听了,大为不满,说:“如果阿巴泰怨恨我自己,还可以姑息宽容,现在他蔑视诸子弟,我怎么可以再宽容他?”随即把阿巴泰的话转告给诸贝勒,集合起来讨论对阿巴泰的处理。大贝勒代善首先教训阿巴泰:“你在此之前连与五大臣一同议事的资格都没有。德格类、济尔哈朗、杜度、岳讬、硕讬,早已参与议政,你却不在其中。因你在诸弟之列,父汗拨给你六个牛录的属民,才有了贝勒的身份。今天你想欺侮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都是父汗分给全旗之子,诸贝勒又比你先入八分之列。你今为贝勒,心犹不足,想与三大贝勒(指代善、莽古尔泰、阿敏)并列,扰乱朝政。如果你当了大贝勒,岂不更生称汗的念头吗?”在诸大贝勒的齐声斥责中,原先理直气壮的阿巴泰显得狼狈不堪,只好低头认罪,甘愿受罚。这一次,他被罚了雕鞍马、素鞍马各八匹,甲胄四副。 天聪二年,阿巴泰与岳托、硕托一起攻打锦州,明军退守宁远,阿巴泰等人率兵攻克了明朝的二十一墩台,摧毁锦州、杏山、高桥三城后退军回师。 天聪三年,阿巴泰跟从皇太极大军伐明,从喀喇沁波罗河屯行七日,偕同阿济格率左翼四旗及蒙古军攻打明朝龙井关,在夜半的时候攻克。明将易爱从汉儿庄领兵来救援,阿巴泰率军进攻并且斩杀了他,顺势又攻取汉儿庄。当时皇太极攻克洪山口,逼近遵化,打败明军山海关援兵。再领军趋近通州,明总兵满桂、侯世禄屯兵顺义,阿巴泰偕同岳托击败他们,俘获了千余匹战马、一百匹骆驼,顺义城也被攻下。当时袁崇焕、祖大寿的二万士兵屯守在北京广渠门外,阿巴泰偕同莽古尔泰率领军队攻打他们。后听闻明军在右方向有伏兵,诸贝勒率军入隘后必定趋向右方,如果在中路突破的话,就和逃避敌人同罪。豪格军趋向右方,并且打败了明朝的伏兵,转战至北京城下。阿巴泰却从中路出军,虽也破明军,应当和豪格的大军回合后再停止攻击,诸贝勒商议违约之罪,阿巴泰应当被削去爵位。皇太极却指阿巴泰并非怯懦,只是要照顾他的二子,才与豪格失约,决定对阿巴泰宽容处理不加罪于他。阿巴泰率大军至通州,焚烧明朝的舟楫,并攻打张家湾。而后跟从皇太极到达蓟州,从山海关方向来的五千明军杀来,阿巴泰奋起攻打,围歼明军。 天聪四年,阿巴泰跟从皇太极围攻永平,与济尔哈朗一起斩叛将刘兴祚。皇太极再命阿巴泰守永平。明军攻打滦州,阿巴泰偕同萨哈廉开赴救援,明军被打退后他们也跟着撒退了。 天聪五年,皇太极仿照明朝制度设立六部,阿巴泰奉命执掌工部。他的工作多有疏漏,使皇太极大失所望。皇太极批评说:自设六部以来,礼、刑、工三部办事多有缺失,至于工部更不及他部。这都是贝勒才短,承政(当时各部最高长官称“承政”,即后来的尚书)疏忽,启心郎(辅佐贝勒、尚书的官员,后裁撤)怠惰所致。 对阿巴泰来说,栉风沐雨的军旅生涯,刀枪剑戟的阵前厮杀,是他人生的主旋律,而在衙门中正襟危坐,应对烦琐的公务,却令他英雄气短。工部负责工程建筑,少不了销算各种账目,这令阿巴泰感到头痛。他甚至连工部的衙门都懒得去,至多在府第中敷衍了事。皇太极的批评,说明阿巴泰在工部少有建树,很不称职。 天聪七年,阿巴泰奉命修筑兰磐城,皇太极赐给他御用蟒衣一袭、 紫貂皮八套、马一匹。六月,皇太极向大臣们询问,打明朝、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阿巴泰请求先讨伐明朝。八月,阿巴泰率军攻打山海关,俘数千人后退兵。皇太极迎接并慰劳他们,但是责备他不肯深入进军。 天聪八年,跟从皇太极大军出征宣府,到达应州,阿巴泰攻克灵丘和王家庄两地。 倍受冷落 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称帝改元,定宗室世爵,幼弟多尔衮、多铎及子侄辈的豪格、岳讬都晋封亲王,阿济格也晋封为郡王。阿巴泰年齿徒长,仍封贝勒爵,只是在贝勒爵位前加上了“饶余”的美号,以示差异。与亲王比,贝勒爵位整低了两级。对此,他心怀芥蒂,对皇太极总有抵触。 崇德三年,皇太极讨伐喀尔喀,阿巴泰与代善留守,阿巴泰修筑辽阳都尔弼城,再次疏通盛京至辽河的道路,道路宽有十丈,高三尺,两边修筑了濬壕。多尔衮率军攻打明朝,以阿巴泰为副将,从长城口进入,越过明都北京趋近涿州,直抵山西。又向东直至山东临清,攻克济南。并且攻打天津、迁安,出兵青山关后退军。回到盛京被赏赐马二匹、银五千两。 崇德四年,阿巴泰偕同阿济格攻打锦州、宁远。 崇德五年,阿巴泰偕同多尔衮在义州屯田,分兵攻克锦州城西九台,收割其稻禾;又攻克小凌河西二台。偕同杜度伏兵宁远,截断明军运道,夺米千石。移师打败明军杏山、松山兵马。当时大军连番围锦州,阿巴泰屡次在松锦之间来回行军。 崇德六年,阿巴泰以跟从多尔衮离着锦州三十里的地方为营,以及遣士卒私自回家的罪过,论罪削爵,夺去所属户口。皇太极下诏宽恕,只罚银二千两。再跟从皇太极大破洪承畴十三万援兵。 崇德七年,锦州出降,偕同济尔哈朗一起围攻杏山,攻克后还守锦州。论功行赏时,赏赐蟒缎七十匹。同年十月,阿巴泰率军讨伐明朝,内大臣图尔格为副将。大军自黄崖口进入明朝边境,在蓟州打败明将白腾蛟等人,并连续攻破河间、景州。趋近山东兖州,擒斩明鲁王朱以派等人。并分兵到达山东莱州、登州、青州、莒州、沂州等地,向南直至海州。回军时攻打河北沧州、天津、三河、密云。一共攻克八十八城,逼降六城,俘虏三十六万人,掠得黄金一万二千两、白银二百二十万两。 崇德八年五月,全师退军回师,皇太极派遣济尔哈朗、多尔衮等于盛京郊外三十里迎接阿巴泰大军,并赏赐白银万两。 皇太极在位的18年中,阿巴泰因各种过失受到的处罚不少于10次。耐人寻味的是,他虽屡屡被罚,只是罚银、罚物,银子固然赔了不少,却从来没有受过降爵或削爵的重惩。原因在于:其一,阿巴泰一生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其二,他出身偏房,长期被排斥在最高权力核心以外,这反而成全了阿巴泰,一次次骨肉相残的争斗,从来没有波及到他。其三,他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在朝中享有很高声望。其四,对这位爱发牢骚的兄长,皇太极不能不有所宽容。当然,皇太极的宽容是有限度的,比如他对桀骜不驯的大贝勒阿敏、莽古尔泰就不讲宽容,而是毫不留情地把他们置于死地。他对阿巴泰网开一面,是因为后者既出身偏房,又有勇无谋,对他从来构不成威胁。 晚年逝世 顺治元年四月,晋封为多罗饶余郡王。 顺治二年正月,阿巴泰统率左右两翼出兵镇守山东,剿灭满家洞土寇后再退兵。满家洞为活跃在山东嘉祥一带的抗清武装,他们挖遍地洞,出没其中,形成一定声势。清军用土石塞填地洞,攻破十几处。继而阿巴泰派遣都统准塔击败驻扎在徐州一带的南明军队,积极准备南下。 顺治三年三月二十五日,阿巴泰病逝,终年五十八岁。 康熙元年,被追封为和硕饶余亲王,赐谥号曰敏。乾隆十九年入盛京贤王祠。阿巴泰的后代 长子:固山贤悫贝子尚建 次子:固山温良贝子博和托 三子:博洛(1613—1652年),清朝入关前即参与作战,功封贝子。随摄政王多尔衮攻入北京,他率军连续攻克浙江、福建、广东。顺治九年逝世,时年40岁 四子:岳乐(1625—1689年),初封镇国公。顺治三年从肃亲王豪格入四川,积军功封贝勒,改号安郡王。在荡平“三藩”的战争中立有大功 五子:和度 长女:嫁李永芳 次女:嫁英俄尔岱阿巴泰的故事 两次违抗皇太极 阿巴泰有一女长得楚楚动人,到了出嫁年龄,皇太极命将她嫁给外藩蒙古,阿巴泰执意不肯。皇太极不好强迫,又令嫁给本国大臣,阿巴泰仍不从命。清朝有一项恪守了几百年的老规矩:宗室王公子女婚配,不得由父母自作主张,而必须由皇帝或皇太后(如慈禧太后执政时代)指定,这就是所谓的“指婚”。阿巴泰依仗是皇太极兄长,两次违旨,难免会招致皇太极的不满。 受制于妻被逼离婚 阿巴泰的福晋迷信萨满,尽管皇太极谕令在先:全国臣民,禁止萨满跳神问卜求医。她却私下派官员找到萨满,请她为自己的宝贝女儿占一卦,嫁给国人与外藩蒙古,究竟哪个吉利?阿巴泰明知这样做违法,也不加阻拦。这件事很快被阿巴泰家的三个仆人举报。刑部拟定:福晋擅自择嫁,遣官问卜,不守妇道,与其女俱应论死;阿巴泰屡违帝命,私庇福晋,全无家法,应革爵,罚银一千两;萨满及不吐实情的使女、太监,俱应处死。最后还是皇太极给阿巴泰留了点面子:阿巴泰免革爵,罚银一千两;其福晋免死,由其子博洛赡养;其女也免死,择婿嫁之;不吐露实情的使女、太监,仍处死。 阿巴泰长年征战在外,出生入死,每回到家中,才能享受短暂的天伦之乐。他珍惜家庭的生活。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在家务事上却做不了老婆的主。所以在他的罪名中就有了“受制于妻”一条,就是“惧内”。妻子被勒令交给儿子博洛赡养,实际是强制阿巴泰与她离异。阿巴泰真算得上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人物评价 皇太极:“尔自谓手痛不耐劳苦。不知人身血脉,劳则无滞。惟家居佚乐,不涉郊原,手不持弓矢,忽尔劳动,疾痛易生。若日以骑射为事,宁复患此?凡有统帅之责者,非躬自教练,士卒奚由奋?尔毋媮安,斯克敌制胜,身不期强而自强矣。”
爱新觉罗·豪格,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
爱新觉罗·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别称“八王”,生母为大妃阿巴亥,与多尔衮、多铎是亲兄弟。阿济格曾参与攻打明朝边境以及朝鲜的作战,随多尔衮入关,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是清初名将,被封为和硕英亲王。不过,阿济格有勇无谋,在多尔衮死后企图成为又一个摄政王,最终被削爵幽禁赐死。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阿济格
明万历三十九年七月十五日,阿济格出生,其名字的满语意思为“小”。他长大后“身长丈余,腰腹甚大”,骁勇善战,被授为台吉。天命十年,跟从贝勒莽古尔泰征伐察哈尔部,追至农安塔,林丹汗遁走。
天命十一年,他偕同台吉硕托讨伐喀尔喀巴林部,再跟从大贝勒代善讨伐扎鲁特部,这两场战役都有战功,因功封为贝勒。颇受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宠爱。皇太极的第二任正妻继妃乌拉那拉氏,曾因为见阿济格不肯下轿,即被公爹努尔哈赤下令休离。
天聪时期
天聪元年,他偕同二贝勒阿敏攻打朝鲜王朝,连克五城。并跟从皇太极讨伐明朝,偕同莽古尔泰守卫塔山的粮运,击败明军两万。军队会师于锦州,逼近宁远,明军有一千余人在此扎营并挖掘战壕,在前面摆列火器,但是被阿济格全部歼灭。明朝总兵满桂出城列阵,皇太极想要进击,各位贝勒以为距离城池太近所以进谏不可进攻,唯独阿济格以为未必。皇太极监督阿济格迅速攻击明朝的骑兵一直至城下,各位贝勒都很惭愧,所以不及披甲就上前冲杀,进击明朝的步军,明军死伤者大半。
天聪二年,阿济格因为擅自主持其弟多铎的婚礼,被削去爵位,后来再恢复原位。
天聪三年,他偕同贝勒济尔哈朗攻打锦州、宁远等地,焚毁明朝在此地的积粮,俘虏明军三千人。再跟从皇太极讨伐明朝,率左翼四旗和蒙古军队攻克龙井关,攻克汉儿庄城,再攻克洪山口。进军至遵化,攻击斩杀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逼近北京,明蓟辽督师袁崇焕、辽东总兵祖大寿率兵二万前去救援,屯兵于广渠门外,后金军队追逐明军,迫近壕堑,阿济格战马受创退兵;再偕同阿巴泰等攻打通州,至张家湾;再跟从皇太极巡蓟州,遇到明山海关援兵五千人,阿济格偕同代善突入敌阵,大破明军。
天聪四年,再跟从大军伐明,逼近广宁,会师大凌河。夜围锦州时,明军偷袭阿济格军营,下大雾看不见人,阿济格严阵以待。待雾散时突击,俘获明游击一人、甲械及马二百余。皇太极酌金卮亲自慰劳,授围城方略。听闻明增兵,皇太极命扬古利率八旗巴牙喇兵的一半去增兵。祖大寿的弟弟祖大弼逐清军中侦骑近上前,皇太极擐甲与战,阿济格驰至,明军步骑遝出,阿济格奋击退却明军,斩杀明副将一人。皇太极把所统的士兵交付给阿济格,明监军道张春的四万救兵来到,又战于大凌河,截杀明军大半,向北驱逐明军达四十里。
天聪六年,跟从大军讨伐察哈尔,林丹汗因而逃跑。皇太极转移军队前去攻打明朝,令阿济格统率左翼及蒙古兵攻打大同、宣府,全部缴获明朝张家口储藏的犒边财物。
天聪七年三月,修筑通辽堡,并带兵驻守。五月,与济尔哈朗、杜度一起迎接明降将孔有德,抗拒明东江总兵黄龙和朝鲜的军队。六月,皇太极向大臣们询问,打明朝、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阿济格说先打明朝,遂偕同阿巴泰攻打山海关,皇太极下旨责问他不深入进军,阿济格说:“我想要在这里让马停歇、积蓄粮食,可是各位贝勒不从啊。”皇太极说:“你如果坚持不走,诸位贝勒难道要丢弃你自己离开吗?”
天聪八年,跟从大军讨伐明朝,与多尔衮、多铎一起入龙门口,攻克保安州、灵丘。
晋封郡王
崇德元年,阿济格进封为多罗武英郡王。同年偕同饶余贝勒阿巴泰及扬古利讨伐明朝,从雕鹗堡进入长安岭,逼近延庆。越过保定到达安州,接连攻克昌平、定兴、安肃、宝坻、东安、雄县、顺义、容城、文安诸县,五十六战全部获胜,擒明昌平总兵巢丕昌等,俘获人畜十余万。阿济格又派遣都统谭泰等人设下伏兵,斩杀明朝遵化三屯营守将,获马一百四十余匹。皇太极下旨赐给他鞍马一副。退兵时,皇太极亲自前往地载门外十里迎接,见阿济格非常辛劳,为他落下泪,皇太极亲自倒酒慰劳阿济格。同年十二月,皇太极亲自攻打朝鲜时,命阿济格守牛庄。
崇德二年,硕托攻打明军驻地朝鲜皮岛,没有攻下,阿济格率领所属的部队水陆并进攻克皮岛,斩东江总兵沈世魁。皇太极遣使褒奖慰劳他。
崇德四年,他跟从大军讨伐明朝,阿济格扬言要用红衣大炮攻击各台,守卫的明军非常害怕,四里屯、张刚屯、宝林寺、旺民屯、于家屯、成化峪、道尔彰诸台都被攻下。再回军守卫塔山、连山,俘获明军人马一千多个。然后偕同阿巴泰攻打锦州、宁远。
崇德六年,偕同济尔哈朗围攻锦州。蒙古台吉吴巴什等商议举城投降,祖大寿察觉后,攻击蒙古兵,阿济格夜里登上从属的土墙助战,明军大败,然后把投降的蒙古兵迁到义州。阿济格因屡次击败明军,朝廷赏赐银四千两。同年三月,洪承畴率领诸将王朴、吴三桂等援锦州,号称十三万。皇太极亲自探视大军,扎营于松山。明军投奔塔山,阿济格追击,缴获笔架山的粮草,又偕同多尔衮克敌四台,擒明将王希贤等。明军犹留守锦州、松山、杏山、高桥诸地,皇太极回盛京,命令阿济格偕同杜度、多铎等围攻。洪承畴夜出松山偷袭清军,阿济格等督众军环射明军,明军败退回,城门紧闭不得入,其众二千皆投降。
崇德七年,阿济格围攻杏山,又攻打宁远。吴三桂率四千人驻守塔山、高桥,不战而退,阿济格大败吴三桂。
崇德八年,又同济尔哈朗攻打宁远,于城北布云梯发炮,城墻倒塌后攻克;抵达前屯卫,攻打城西,斩明总兵李辅明、袁尚仁等三十余员将领,击杀明兵四千余人,明总兵黄色弃城后攻克。
征战中原
顺治元年,阿济格跟从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同年十月顺治帝在北京登极后,封阿济格为和硕英亲王,序称“八王”。受命为靖远大将军,率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满、蒙、汉军3万余,自山西入陕,追击李自成大顺军至湖广。
顺治二年,俘杀大顺政权的权将军刘宗敏、军师宋献策,招降明宁南侯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总督袁继咸部的马步兵10万,相继占领河南、湖广、江西、江南的63城。清廷听说后,遣使携诏慰问并令其班师,但诏书还没到达,阿济格就提前班师,于八月四日还京。多尔衮开始算起阿济格的总账,除了不候诏班师外,还有谎报李自成死亡、在午门张盖坐、胁迫地方官员、擅取鄂尔多斯和土默特之马以及称顺治帝为“孺子”等,贬阿济格为英郡王,但不久就恢复亲王的爵位。
顺治五年,封平西将军,出兵镇压天津、山东曹县一带的抗清队伍。当年冬天,大同总兵姜瓖倒戈反清,阿济格奉命去平定。
顺治六年正月,姜瓖的部将刘迁进犯代州,阿济格派遣博洛前去救援、围困刘迁才得以解围。在这期间,阿济格的两名福晋的死讯传来,在大同督师的多尔衮劝阿济格回京,阿济格谢绝说:“连摄政王为了国家都忙不过来,我怎敢因为妻子之死而耽误国事?”
八月二十八日,姜瓖的部将杨振威杀了姜瓖,归顺清军,次日阿济格率军进城,毁坏大同城墙并制造大同之屠后还师。
夺权失败
顺治七年十二月,英王阿济格乘摄政王多尔衮病死之机,欲谋乱夺政失败。
顺治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议政王大臣会议议阿济格罪,将其幽禁,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阿济格在幽禁期间,不仅没有一丝收敛,反而益加狂暴无礼,在监房内私藏大刀,暗掘地道,声称要放火烧毁监房。
顺治八年十月十六日,诸王以阿济格悖乱已极,留之恐贻后患,应立即处死。奏入,顺治帝令其自尽,除宗籍,其子劳亲一同被赐死。
乾隆十一年平反,重修园寝。阿济格为什么不是旗主
阿济格曾是镶黄旗旗主。
努尔哈赤晚年将亲统的两黄旗的大部分各授于阿巴亥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自己统帅做亲军。但他有个明确的指示就是: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领正黄旗,将来自己死后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另赐镶白旗给多尔衮。后来,皇太极夺去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地位,以多尔衮代之。阿济格和多尔衮
多尔衮
为一母同胞的三兄弟,说他们之间关系并不好,似乎也不是那么恰当,但的确在三兄弟之间,明显多尔衮与多铎之间更为亲密。
阿济格要比多尔衮和多铎大那么多岁,多尔衮和多铎有思考能力的时候,阿济格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年龄的差异摆在那里,阿济格作为大哥哥自然和两个小弟弟玩不到一块儿去。俗话说三岁一代沟,这话放在现代行得通,放在古代照样行得通。多尔衮和多铎年纪相近,平日里自然交好,但是阿济格显然就不行了阿济格与多尔衮、多铎的关系如何?阿济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阿济格与多尔衮、多铎的关系如何?阿济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等多尔衮和多铎长大之后,三兄弟已经分贝开府建牙,四处征战,这个时候自然也不能联络感情。所以阿济格与多尔衮和多铎的关系,自然也就这样不咸不淡下去了。阿济格为什么不救母亲
首先阿济格的地位不够,虽说手中掌管着镶白旗,但是在他之上还有四大贝勒,而多尔衮和多铎年纪尚小,说话没有分量,不能站出来支持他。所以在敌众的威势下他不得不低头。
其次努尔哈赤在生前确实透露出要让阿济格殉葬的意思,但在遗诏中有没有说就不得而知了,四大贝勒借题发挥,堵住众人幽幽之口,所以阿济格就算知道遗诏中没有此条例,也无法违逆四大贝勒和父皇的意愿。
最后,阿济格母亲必须死,八大贝勒之中,阿济格与两个兄弟独占其三;其母亲阿巴亥为人嫉妒,为了防止出现政治上的混乱,四大贝勒无论如何都要杀死阿巴亥,阿济格就是想救也无能为力。阿济格后人
儿子 长子 和度 次子 傅勒赫 第三子 劳亲 第四子 伯尔逊 第五子 门柱 第六子
楼亲 第七子 墨尔逊 第八子 索尔科 第九子 佟塞 第十子 瑚礼 第十一子 鄂拜
第十二子 班进泰 女儿
阿济格共有多少女儿已无考。其中一个女儿嫁给纳兰明珠,育有三子,长子是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人物评价
阿济格
总评
阿济格可谓杀敌英勇、战绩显赫,为大清朝初期平定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摄政王多尔衮病重时,阿济格因参与密谋欲承袭摄政王位之事泄露而遭到了幽禁。阿济格的家人和手下都受到牵连获罪,不少人被处死、抄家或是鞭责、革职,并由此兴起一场大狱之灾。阿济格最后被顺治皇帝赐死。这也是阿济格头脑简单,性格暴虐,待人狂妄所致,故后人评价英亲王阿济格“剽悍少谋”。
历代评价
顺治帝:“王及行间将士驰驱跋涉,悬崖峻岭,深江大河,万有余里,劳苦功高。”
乾隆帝:“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
谈迁:“英王敢战气如虎,胡床解甲罗歌舞。邸第斜连鳷鹊旁,妖鬟尽隶仙韶部。急管繁弦春复春,曰周曰召浸情亲。倏焉日匿西山下,高冢祁连宿草新。”
赵尔巽:“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繄诸王是庸。”
萧一山:“福临以冲龄践祚,奠定中原,征服华夏,其所以能成大业者,皆群臣襄赞之力也。当时宗室懿亲,僇力行间,栉风沐雨,勤劳佐命者:如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郑亲王济尔哈朗、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其殊勋茂绩,诚可为开国之大人物。”“阿济格举动荒谬,犹欲摄政,其死宜也。”
豪格初封为贝勒,天聪六年七月,晋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崇德三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顺治元年四月,因为中伤多尔衮被削爵,之后跟随清军入关,清定都北京后,仍封肃亲王。顺治三年正月,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灭张献忠政权。顺治五年二月,凯旋回京,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
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与兄阿济格各纳其福晋一人。顺治八年二月,顺治帝亲征之后为豪格昭雪,恢复其封爵。顺治十三年九月,追谥为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正月,配享太庙。特诏改现袭爵位之显亲王,复始封王号曰肃,世袭罔替。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年少征战
明万历三十七年肃亲王豪格出生,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一子,早年时期他就跟从其父皇太极征讨蒙古董夔、察哈尔、鄂尔多斯等部,几场仗下来都有战功,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天命十一年,豪格跟从大贝勒代善等人征讨蒙古扎鲁特部,豪格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突出,亲手斩杀了扎鲁特部的贝勒鄂斋图。
天聪元年,其父皇太极即位为后金大汗之后发动了宁锦之战,豪格在锦州与明军大战,击败了明军,然后又率领一支军队维护塔山的粮运。天聪二年,为了配合皇太极对蒙古的战略,他又偕同贝勒济尔哈朗一起征讨蒙古固特塔布囊,将其击败之后诛杀,尽收其部。
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因难以攻破明朝经营的关宁锦防线,亲率八旗军绕道蒙古突入内地,豪格也参加了这次战斗,他和三贝勒莽古尔泰等人一起巡视通州的渡口,八旗军逼近明朝首都北京之后,包围并攻打北京。豪格在广渠门外亲自率兵迎击明朝宁、锦方向而来的援兵,明军在其右设伏,豪格率领所部兵马与明军奋战,一直冲击到北京城壕,明军被击溃。之后豪格与贝勒岳讬、萨哈廉一起包围北京以东的永平,攻克了香河。天聪六年,他又跟随大军讨伐察哈尔部,率领军队进入明朝边境,大肆攻略归化诸路。同年六月,进封为和硕贝勒。
天聪七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皇太极向大臣们询问,明朝、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豪格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先攻打明朝,如果我们仅仅得到了锦州,其他的城池却得不到,那就会旷日持久,恐怕会劳师疲众、不利于我。应该从蒙古绕道进入,并且晓谕当地的各个明朝村落,我们进入是因为他们的君主不肯和我们议和,他们就会怨恨崇祯帝。再采用更番法,等到我们马肥的时候,增加使用大炮,一支人马出宁远,一支人马出蒙古旧道,夹攻明朝的山海关,如果还不能攻下来,就在附近屯兵并招致当地的流贼,驻军在通州,等到明军懈怠的时候再攻打他们。如果那样的话,朝鲜、察哈尔就可以缓缓图之了。”他的见解受到了皇太极的赞赏,所以同年八月,八旗军攻打山海关。
天聪八年,他跟从皇太极自宣府直趋朔州。豪格与扬古利一起毁掉了明朝的边墙,分兵从尚方堡一带进入内地,攻掠了朔州及五台山,又跟从皇太极巡视山西大同,击败了明朝的援军。天聪九年,豪格和多尔衮前往黄河河套地区,招抚察哈尔部众。此次进军,进展顺利,先后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晋、苏泰福晋、林丹汗的儿子额哲。林丹汗曾得到元朝传国玉玺,上有“制诰之宝”四字,将玉玺呈献给皇太极。群臣因而劝进皇太极上尊号称帝。察哈尔还抵归化城,豪格率军再次劫掠山西边郡,毁宁武关,率军进入代州、忻州。
受封亲王
崇德元年四月,其父皇太极称帝,作为皇太极的皇长子,豪格被进封为和硕肃亲王,并兼掌户部的事务。很快因为和岳讬流露出对皇太极有怨心,连坐被降为贝勒,解除户部的职务,罚银一千两。不过很快就又获得重用,和睿亲王多尔衮一起攻打锦州,仍然掌管户部。同年十二月,皇太极以朝鲜不遵盟约之名亲征朝鲜,豪格跟从皇太极出征,他和多尔衮一起自宽甸入长山口,攻克昌州,在安州大败朝鲜兵。又派遣大将击败了朝鲜的援兵,大军到达宣屯村,那里的村民说:“黄州的守将听说国王被困在南汉山城,派遣一万五千兵马前去救援,已经出发了三天了。”豪格率领清军行进了一昼夜,追到了陶山,击败了朝鲜兵。
崇德三年九月,清军进入内地,豪格率领军马自董家口破边墙而入,在丰润击败了明军。攻下了山东,招降了高唐,劫掠一番直至曹州,又攻下了东光。
崇德四年四月,大军班师,皇太极赐给他两匹马、白银一万两,再次管理户部的事务,恢复原来的封爵。又和豫亲王多铎一起击败了宁远的明军,斩杀明将金国凤。崇德五年六月,皇太极为了长期围困锦州,决定在义州附近屯田,豪格奉命和多尔衮一起在义州屯田,割掉了锦州的麦子,攻克明军很多城池。明军见清军来袭于是袭击了镶蓝旗的大营,豪格率军击败了来犯的明军。又在杏山攻击洪承畴的兵马,与多尔衮一起包围了锦州。但是因为离开锦州城到远处驻扎,再次被遣回家中,被降为郡王。
崇德六年,清军再围锦州,豪格攻击松山及山海关的明朝援兵,截获战马五百余匹。洪承畴率领大军十三万前去救援锦州,攻破了清军的三处营垒。皇太极听闻军情带病亲征,决定驻扎在高桥,豪格怕洪承畴会与锦州的明军夹击,请求改屯在松山、杏山之间。之后洪承畴被击溃,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